全站搜索:
 院机关处室 
 农业研究所 
 畜牧兽医研究所 
 蔬菜研究所 
 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研究所 
 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草业科学研究所 
 水产科学研究所 
 农产品开发与食品科学研究所 

 

 

  科技推广
当前位置: 首 页 > 成果推广 > 科技推广 > 正文
 
牛皮蝇蛆病防治技术
 

病原:牛皮蝇蛆病是双翅目皮蝇科皮蝇属的牛皮蝇和纹皮蝇幼虫寄生于牦牛、黄牛的背部皮下组织而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皮蝇幼虫偶尔也能寄生于人、马、驴、羊和其他野生动物,该病在我区流行甚为严重,是一种国际性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由于皮蝇幼虫的寄生,患牛消瘦,幼畜发育受阻,产奶量下降,其危害更主要的是皮张穿孔,皮革质量降低,利用率下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流行病学:牛皮蝇与纹皮蝇的生活史基本相似,发育过程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纹皮蝇卵产于后腿球节附近和前腿部,牛皮蝇产卵于牛的四肢上部、腹下、乳房和体侧的被毛上。卵后端有长柄,牢固地粘在牛毛上,卵经4~7天孵出第1期幼虫,纹皮蝇1期幼虫沿毛孔钻入皮下移行后到达食道部黏膜下层,第2期幼虫在食道部停留几个月,然后顺着膈肌向背部移行。牛皮蝇第1期幼虫钻入皮下直接向背部移行,幼虫到达背部皮下后成为2期幼虫,2期幼虫经过脱皮2次,最后发育成第3期。幼虫到达牛背部皮下时,在局部出现瘤状隆起,并出现绿豆大的小孔,幼虫以其气孔板朝向小孔。在牛背部皮下,第3期幼虫约寄生2~2.5个月。随着生长,幼虫颜色逐渐变成褐色,同时皮肤上小孔的口径也随之增大。成熟后的幼虫经皮孔逸出,落入土中和厩肥内变成蛹,再经1~2个月后,羽化为成蝇。

临床症状:夏季成蝇繁殖季节,雌蝇追牛产卵活动造成牛恐慌不安,出现放牧牛在草场上乱跑现象,加之幼虫钻入皮肤时,造成组织损伤,牛出现局部痒痛、精神不安等症状。在寄生部位引起局部结蹄组织增生发炎,发生肿瘤状隆起和皮下蜂窝组织炎,当继发感染后患部结痂。牛背部出现“皮瘤”,当触摸牛背时有结节隆起凹凸不平,掰开被毛可见隆起的皮肤上有小孔与外界相通,孔内通结蹄组织囊,囊内有幼虫。同时,幼虫分泌物的毒素作用,对牛的血液和血管有损伤作用,可引起患牛贫血、消瘦。

诊断:在牛皮蝇的成蝇飞翔季节,尽管其不叮咬牛,但引起牛惊恐和狂奔,严重影响牛采食、休息,造成牛消瘦、外伤、流产,产奶量减少等表现。

当幼虫钻入皮下时引起疼痛、瘙痒。在深部组织内移行时,可造成组织损伤。第三期幼虫寄生在皮下时,局部形成瘤状肿,每头牛少则几个,最多的可达上百个。瘤状肿突出于皮肤表现,局部脱毛,质度坚硬。穿孔时,可引起化脓菌感染,造成创口化脓。

防治:

一是为阻止牛皮蝇成虫在牛体表产卵,杀死牛体表的一期幼虫,可用溴氰菊酯(万分之一浓度)、敌虫菊酯(万分之二浓度),在牛皮蝇成虫活动季节,对牛进行体表喷洒,每头牛平均用药500毫升,每20天喷一次,一个流行季节喷四到五次。

二是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皮下注射对本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剂量为每千克体重0.2毫克。对于背部出现的三期幼虫,可用2%敌百虫,每头牛300毫升,背部涂擦。在三月中旬至六月底进行,每隔30天一次,可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每年11月份进行预防性驱虫。

禽流感防治技术

概述:禽流行性感冒(Avian influenza,AI) 简称禽流感,又名真鸡瘟(Fowl plague)、真性鸡瘟、鸡疫、欧洲鸡瘟等,是由A型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引起的从呼吸系统病变到全身败血症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鸡、火鸡、鸭等家禽及野鸟均可感染。亚洲、美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发生过此病,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其对人类的公共卫生也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禽流感病毒是人流感病毒株形成的最庞大基因库,禽流感可直接感染人,陆续有人感染禽流感病毒死亡的病例报道。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AI) 已被国际兽医局动物流行病组织(OIE) 列为甲类传染病, 并被列入国际生物武器公约动物传染病名单,1992年2月禽流感被我国农业部《家禽家畜防疫条例》列为甲类监测传染病。

病原:禽流感是由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的A型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根据病毒粒子表面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糖蛋白进行分类,分为15个H亚型和9个N亚型,根据HA与NA的不同又可将禽流感病毒组合成数百个亚型。

根据禽流感病毒的致病性强弱,可将禽流感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低致病性禽流感(LPAI) 和无致病性禽流感(NPAI)3 种。高致病性的禽流感是致死率极高的急性出血性感染,可引起鸡、火鸡的急性死亡;低致病性的禽流感只能引起少量死亡或不死亡,呈极低的呼吸道感染。

在引发禽流感暴发的毒株中主要是以H9亚型株导致的低致病性禽流感(LPAI) 和以H5、H7为代表的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为主,因此该亚型也倍受关注。在我国主要流行H9亚型。

最新研究发现,AIV能通过抗原漂移、抗原转变而发生抗原性变化,产生致病性更强的生物变异株。当前普遍认为抗原漂移和抗原转变是世界上历次发生人类及家禽流感大流行的主要机制。其中血凝素(HA) 基因是变异最大的基因,AIV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基因的变异情况。

致病机理:禽流感病毒的致病力主要是由病毒在宿主体内的复制和宿主细胞蛋白酶对其血凝素链的裂解能力决定的。此外,宿主如果感染了一个以上的禽流感病毒,则这些不同种类的禽流感病毒就会在宿主体内发生遗传重组,这样便会产生新的病毒,其中含有来自不同病毒的HA和NA基因。在高密度饲养的商品鸡就会发生更高致病力的重组型病毒。

临床症状:

1、禽类感染后的表现

(1)高致病性禽流感:特点是潜伏期短,传播快,发病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主要临床特征为:精神沉郁,羽毛粗乱;食欲不振;头颈水肿;鸡冠和肉髯肿胀发绀;饮水增加;水样粪便,开始呈浅绿色,后期呈白色;结膜肿胀充血,腿脚皮肤弥漫性出血和肿胀,呈鱼鳞状。有呼吸道症状,喷嚏,咳嗽,鼻眼有分泌物;口腔中粘液分泌物增多;共济失调、瘫痪,扭头等神经症状。产蛋下降或停止,产软壳蛋,畸形蛋。鸡和火鸡感染后症状明显,鸭和鹅感染后症状较轻或不明显。

(2)低致病性禽流感:特点是潜伏期长,传播慢,病程长,发病率和死亡率低,或呈隐性感染。病鸡仅表现轻微的呼吸道症状,采食减少,产蛋下降5%~10%,褪色蛋和沙壳蛋多,畸形蛋和软壳蛋少。如不采取措施,很容易造成疫情扩散、蔓延,并且病毒毒力还有变强的可能。

2、人类感染后表现: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普通流感。主要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度以上,热程1~7d,一般为3~4d,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和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肺出血、胸腔积液、全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症等多种并发症。体征:重症患者可有肺部实变体征等。

诊断方法:

血清学诊断:主要是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通过血凝试验、血凝抑制试验、琼脂扩散试验进行分型,再依靠实验动物确定毒株的强弱。

分子生物学诊断:近年来应用于禽流感的快速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有以下,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核酸探针技术、荧光PCR法、分型单抗进行ELISA 检测。

防控措施:禽流感的防制是一项综合措施,它与多种因素相关。如禽类饲养模式及管理水平,禽类感染范围及防治范围,疫苗及免疫方法等。对禽流感目前尚无可靠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在预防AI 中,接种疫苗也被用来作为一种预防手段,许多国家在防制高致病力禽流感中,实践已证明疫苗免疫应用是重要综合防制措施之一,它是防止禽流感爆发和减少巨大经济损失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措施。

当前常用的疫苗有灭活疫苗、重组活载体疫苗、基因DNA疫苗、基因亚单位苗。新型疫苗有:冷适应流感弱毒疫苗、基因工程活流感病毒疫苗、复制缺陷型流感病毒疫苗、RNA复制子疫苗。具体使用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疫苗进行预防。

关闭窗口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 © 2010-2020版权所有
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金珠西路130号  
邮编:850000
[藏ICP备050006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