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索:
 院内新闻 
 农业研究所 
 畜牧研究所 
 蔬菜研究所 
 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研究所 
 草业科学研究所 
 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水产科学研究所 
 农产品开发与食品科学研究所 
 前沿与动态 
  媒体看农科
当前位置: 首 页 > 媒体看农科 > 正文
 
民主改革60年我区科技事业发展成就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重视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西藏科技事业从无到有,快速、稳步发展,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和平解放初期,面对西藏发展建设的重重困难,中央陆续组织气象、水文、水利、生物、地质、医疗卫生等科技人员进藏,参与各项建设任务,进行多学科考察,获得大量科学基础资料和数据,为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民主改革后,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社会制度深刻变革,为发展科学技术事业、开展各项建设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同时创办中小学、大专院校,选送藏族青少年赴内地上学、进修,有计划地培养藏族科技人才,为西藏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科技事业在人才、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得到极大地提升和发展,取得丰硕成果。2018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9%,科普率达到90%。

一、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健全

管理机构逐步健全。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国务院派遣大批科技人员进藏参与西藏各项建设需要的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工作,解决经济社会建设中的科技问题。1974年3月,成立了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统筹管理科技工作,相继建立和完善了全区七地(市)科技管理机构,成立西藏自治区知识产权局。发展至今,全区所有县(区)均与农牧局合署办公方式设立了科技管理机构。

研究与服务机构相继建立。1953年初,在“七一农场”的基础上,成立了第一个农作物核心试验基地——“拉萨农业试验场”,成为西藏现代农牧科技事业开创之基。随着科学研究和推广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科学研究机构逐步发展壮大,2001年以来,相继成立了西藏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西藏自治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各地(市)相应健全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截止2018年底全区科研机构数量达到34家,领域涉及农牧业、特色产业、交通运输、卫生医药、高原生物、能源、水利、林业、天文、气象、宇宙射线、信息技术及社会科技等多个领域。基本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的多学科、多领域的科研、技术体系。

科技法规体系基本完善。相继编制实施了“六五”至“十三五”自治区五年科技发展规划,颁布实施了科技进步、成果转化、科学技术普及、科技奖励等法规文件,出台了《关于实施科教兴藏战略,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加快科技进步,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文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相继出台了《关于贯彻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西藏科技长足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初步建立了具有西藏特点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为西藏科技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创新发展布局日趋完善

自治区历来注重科技工作的规划和宏观管理。改革开放初期即确立了“西藏科技工作面向西藏实际,为当前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先后作出“科教兴藏”战略决策,提出“一个目标、三个重点、四个突破、四个保障”的科技工作思路和“引创结合,重点突破,夯实基础,支撑发展”的科技工作方针以及“建平台、攻专项、促转化、广普及”的科技工作要求。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工作的意见》《关于实施科教兴藏战略,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等政策文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决策和宏观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部署,紧扣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推进西藏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文件。2017年召开了全区科技创新大会,发布了《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符合中国特色、有西藏特点的区域创新体系,2030年基本建成创新型西藏,2050年建成有特色的国家高原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我区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布局日趋完善。

三、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治区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原则,对我区科技体制机制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改革。开展科研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推动实行所长负责制和人员聘(任)用制;促进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开展科技拨款制度改革,增加多渠道、多层次科技投入,逐步扩大科研经费有偿使用范围;加强科技立法和执行工作,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政策和激励机制。逐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科技管理模式。

近年来,自治区进一步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加大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力度,着力推进科技计划、科研经费、科技报告、科技奖励、创新平台、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管理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修订《西藏自治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不断改革创新自治区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提高科研资金使用效益。设立厅市、厅企、厅校、厅院联合基金,引导各方资金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修订《西藏自治区实施办法》,着力破除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修订《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自治区科学技术奖推荐、评审和授奖工作程序和标准,首次确定杰出贡献奖奖金为100万元。修订《西藏自治区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等,扩大选聘范围,完善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了符合西藏实际、具有高原特色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四、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科技投入逐年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自治区对西藏科技事业的投入逐年加大,科技投入从“九五”期间8.73亿元增加到“十二五”期间的16.99亿元。“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30.4%,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提高到0.56%。2016年以来,共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科技研发投入10.98亿元。

科技成果不断涌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和科技体制改革深入,西藏科技整体研发能力增强,成果转化应用率不断提升。1978年到2018年,全区累计完成国家及自治区重点科技项目4421项;共有52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表彰和奖励,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5人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

企业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平台,扶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使特色经济迅速崛起成为西藏经济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亮点。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4家。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其中西藏(成都)科技孵化器累计孵化企业74家、实现销售收入近135亿元、上缴税收19亿元。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快速发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发布实施,力争通过实施平台建设、试点孵化、人才激活、环境优化、资金支撑工程,将我区建成全域覆盖、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创业示范区。拉萨高新区成功入选全国“双创”示范基地,拉萨市获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全区建成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星创天地、乡镇创新创业基地等“双创”载体127家, 其中国家、自治区级双创载体达35家。“双创”载体入驻企业达2076家,吸纳就业1.51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4784人。2018年,李克强总理在藏视察期间,专程到拉萨高新区“柳梧蜂巢+创客中心”视察指导,肯定我区双创工作并作出重要指示。

五、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支撑特色农牧业发展。民主改革前,西藏农牧业一直停滞在粗放耕种、靠天养畜的原始农牧业生产水平,无现代意义上的农牧业科学技术。民主改革后,相继开展了农牧业资源调查、土壤改良、生畜扩繁和疫病防治等工作,逐步改变了西藏农牧业落后的生产方式。特别是50年代开展的冬小麦引进试种和示范成为西藏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农业技术革命,给高原农业带来了深刻变化。60年来,在种植业反面,累计选育农作物新品种149个,其中青稞品种68个,小麦53个,油菜25个,马铃薯3个。实现了以青稞为代表的农作物良种三次更新换代,藏青320、藏青2000、冬青18、喜玛拉雅22等良种得到大面积示范推广,青稞绿色高产栽培、测土配方、标准化栽培等得到大面积示范应用。目前全区青稞良种覆盖率达到90%,藏青2000、喜玛拉雅22种植面积达到百万亩以上,为实现全区粮食100万吨目标和西藏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大力推进以青稞为主的高原特色农作物种质创新,首次建立了青稞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体系和核心种质库,构建了青稞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创制青稞新种质125份,明确了青稞遗传多样性,首次绘制了青稞全基因组遗传图谱、揭示了青稞起源与进化的基因组学机理,填补了国际空白。育成了藏青13、藏青16、藏青17、藏青18、藏青20、冬青18、冬青19、山青9号、喜拉23、喜拉24等10个新品种。研究探索了高原特殊气候条件下设施蔬菜种植技术体系,引进示范了一大批蔬菜、果树新品种、新技术,研制了高原型系列日光温室和一整套高原设施蔬菜栽培技术规程,累计制定30个西藏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主要城镇基本实现旺季蔬菜供应自给,改善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传统单一的饮食结构。在畜牧业方面,先后实施了牦牛本品种选育、金牦牛科技工程、特色家畜选育及健康养殖等重大科技专项,建立了牦牛本品种选育技术体系,建立了帕里、斯布、娘亚、九龙、类乌齐牦牛等五个品种的选育核心群,累计选育4000余头,推广良种1000余头。建立了基本覆盖全区主要牦牛产区的良种选育基地,制定了娘亚(嘉黎)牦牛、帕里牦牛和斯布牦牛品种地方标准,开展了牦牛半舍饲技术集成、牦牛胚胎移植技术、适度规模短期育肥、牦牛经济杂交等技术研究和示范,牦牛单体生产性能提高12%,冷季掉膘降低50%以上。突破了4750米以上高海拔牧区母牦牛一年一胎关键技术难题。首次绘制出牦牛全基因组物理图谱,开发出牦牛育种基因芯片,挖掘了与牦牛适应性、生产性能等相关基因32个。培育推广彭波半细毛羊、象雄半细毛羊、白绒山羊、拉萨白鸡等畜禽新品种,引进示范了萨福克羊、娟姗牛等品种,累计改良黄牛总数达到25万多头、绵羊60多万只,选繁藏猪60万头。研制了裂腹鱼等高原鱼类资源人工繁育技术,实现了虹鳟鱼、亚东龟等冷水鱼在高原地区人工规模养殖。持续开展优质牧草品种引进试验、粮草双高栽培等一系列研究,引进优良牧草品种(系)300多种,驯化野生草种10个,开发草产品10个,建立饲草种植基地30万亩以上,初步构建了高原特色牧草繁育及种植技术体系。在高原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形成9个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规程,攻克45项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出青稞复合酵素、青稞啤酒、牦牛骨胶原蛋白多肽螯合钙胶囊等高原特色食饮品200多个。实现了青稞米加工、青稞曲齐饼干等系列成果的产业转化。

支撑生态保护建设。1973年,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实施,经过8年连续的考察研究,揭开了青藏高原隆升形成的秘密,我国高原基础理论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科考成果为西藏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1986年组建西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先后在日喀则、昌都地区建立了环境监测站,开展了多项环境监测和科研。“十二五”以来,进一步加强生态领域科技部署,有效促进了西藏高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湿地(湖泊)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加强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环境监测与环境应急技术研发,一批成果已投入应用。2017年以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的贺信精神、关于“那曲城镇科学植树”的重要批示精神,积极协调推进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已顺利实施亚洲水塔动态变化与影响、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与优化体系、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安全、区域绿色发展途径等第二次青藏科考十大任务的65项专题科考。我区115名相关科研人员全程参与了32个专题科考活动。“那曲城镇科学植树”建成625亩试验基地,引种青海云杉、高山柳、圆柏、藏川杨、左旋柳等各类乔灌木17万余株,筛选自然越冬树种7种,鉴定高抗树种16种,扩繁优株近万,繁育适生树种10余种,成功分离低温功能细菌184株、真菌107株。

支撑优势产业发展。加强优势产业科技攻关,开展青稞、马铃薯等特色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企业产值;建立牦牛制品加工销售专业经济合作社,带动示范户增收致富。太阳能、风力、地热等新能源发电项目陆续建成,新建87座风光互补电站,发放户用系统2.5万余套,解决了10余万人的用电问题。制定颁布藏药材地方标准102项,数字化藏医药古典文献2400余部,编纂出版《藏药材图谱大全》,收录2192个常用藏药材品种。《汉藏对照人体解剖学彩色图谱》填补了现代医学人体组织解剖学藏文版空白。红景天、波棱瓜等15种珍稀濒危藏药材人工种植及野生抚育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突破。研发出糖康福胶囊、藏皮康等12种藏药新产品。首次研究总结西藏天然矿泉水独特的“八大”特征,为水资源产业发展和西藏矿泉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藏文文献资源数字化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为保护、研究、传播和弘扬藏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支撑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研究推广太阳灶、太阳热水器、被动式太阳房、太阳能温室分布式光伏电站及光伏户用系统等新能源利用设备或设施,我区已成为全国太阳能应用率最高、用途最广泛的省区之一。“互联网+”在扶贫、金融、产业、政务、安全生产、交通运营、社会服务等领域发挥关键支撑作用。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技术应用和系统建设,补齐民生短板。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提高“1+7”创“三甲”医院科研水平。加大大骨节病、包虫病等地方病防治研究力度,安排科研项目43个。推广填补西藏医疗卫生空白新技术398项和常见高原病、地方多发病治疗方法132种,支撑健康西藏建设。推进青藏高原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实体库建设,已采集血样1万余份。西藏米拉山(高海拔环境敏感区)特长隧道绿色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为攻克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特长公路隧道建设难题提供了技术支撑。加大科技精准扶贫力度,累计支持脱贫攻坚领域项目资金4.02亿元。设立“科技富民强县稳边”专项和科技精准扶贫专项,加强实用技术示范应用,集成转化产业技术成果。加强适合在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点、边境高寒地区示范推广的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形成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技术成果(成果包)40余项。

六、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

改革开放后,围绕高原特色学科领域建立了农作物原种、蔬菜良种、半细毛羊育种、黄牛改良农牧综合试验示范、藏丹参种植开发、野生天麻半人工栽培科技示范、绒山羊产业化开发等科技示范基地,加强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转化。“十三五”以来,科研平台基地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省部共建青稞和牦牛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填补了我区无国家重点实验室空白。首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林芝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获批创建。建成拉萨、那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拉萨高新区“以升促建”进展顺利,已经呈报国务院审批。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成功落户拉萨高新区。拉萨市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拉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已获批,填补了我区无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空白。拉萨获批创建自治区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工作积极推进。次角林旅游文化创意园区获批国家现代服务业文化科技旅游创意产业化示范基地,各项建设稳步推进。建成拉萨、日喀则、那曲、林芝4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在带动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增产增收方面发挥了较好辐射带动作用。西藏种质资源库建成运行,加入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网络。积极推进藏文化数字化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申报工作。西藏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平台搭建完成并投入使用。首家省级专业性草牧业科技示范园区“西藏草牧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有序推进。协调推进自治区科技创新园区建设,着力打造全区首个在藏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孵化链条示范基地。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建成运行,已成为我区科普宣传的标志性平台。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天文馆建设稳步推进。

目前,全区建成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1个国家现代服务业文化科技旅游创意产业化示范基地,37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自治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七、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壮大

坚持把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作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了由首席科学家、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以及科技人员组成的科研队伍,为提升全区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青藏高原研究涌现了以青藏之子孙鸿烈、中国现代冰川之父施雅风、中国黄土之父刘东生、藏族院士多吉为代表的63位院士以及一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近年来,积极推进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特派员等,培养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十八大以来,13个对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0人通过“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平台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建成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西藏)和4个院士工作站。

全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7万人。累计选派“三区”科技人才4805人。科技特派员发展到1万多人,率先在全国实现行政村覆盖率100%。通过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发展各类协会128家,发展示范创业大户2288户;参与和承担涉农科技项目420项,推广新技术268项,引进新品种292个,培训各类技术人员和农牧民65万人次。“三区”科技人才和科技特派员已成为我区推进科技精准扶贫、构建农牧区科技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改进服务方式、培育农牧民专业组织、提高农牧民自我发展和自我服务能力过程中的一支信得过、留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

八、科技援藏交流不断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科技援藏力度进一步加大,有力助推了西藏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科技人才、资金、设备等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国家科技部在拉萨相继召开了四次科技援藏工作座谈会和四次部区工作会商会议,发布了《“十三五”科技援藏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科技援藏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签订了部区会商议定书,一批科技援藏项目有力支撑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自治区政府与中科院签订“十三五”期间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推进实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

各省区市、国家部委、中科院等科技系统、高等院校从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对西藏科技给予大力支持,帮助解决了西藏科技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十八大以来,科技部各类科技计划累计资助西藏科技事业发展经费6.8亿元;落实对口援藏合作项目162项,资金1.24亿元。青藏高原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那曲地区城镇植树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青藏高原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建设、藏文文献资源数字化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高海拔边境地区农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西藏区域暴恐立体防控与打击处置技术综合应用示范、西藏自治区科技创新发展管理服务体系研究和支撑系统建设、基于跨语言跨终端的涉藏舆情管控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项目获得支持。国家科字口部委和对口援助省市选派的一批又一批优秀援藏干部,为西藏科技创新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起到了与科技部、各省市科技厅的重要桥梁纽带作用,他们的务实作风和娴熟的业务知识为西藏科技管理干部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单位采取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为西藏培养了一批科技管理人才。

九、科学技术普及深入推进

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以农牧区和农牧民为重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普及工作,有力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高。制定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开办了西藏日报《科普长廊》专栏、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科普园地》节目和西藏电视台《高原科技》栏目;创办了《西藏科技》杂志和《西藏科技报》;出版了《西藏农村科技》(藏文版),年发行量达到4.4万份;编译出版了《西藏畜牧兽医实用手册》、《农牧民基本常识读本》、《现代科普知识读本丛书》、《西藏沼气科普常识》等适合农牧民群众的藏文科普读物50余种、40余万册。《建设创新型西藏系列科普知识读本》已出版发行10万余册,有效提高了农牧民群众科学素质。开展了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等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实用技术培训、医疗义诊、专题讲座、科技成果展等科普活动,增强农牧民科技意识,提高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性,自治区科技厅连续6年被评为全国科技活动周优秀组织单位。

2016年以来,科技部先后邀请相关国家部委和地方科技系统,举办了“科普进西藏”“科技列车西藏行”“科普援藏”等活动,捐赠科普资金和设备价值430余万元,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100余场。通过多部门联动协作,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共同推动西藏科技创新和科学技术普及的工作机制,搭建与内地科研科普单位合作交流平台,营造崇尚科学创新的氛围。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累计接待各类参观人员29.55万余人、参观团队1522个,免费讲解1500余场,开展以面向青少年、基层群众为主的各类科普活动320余场,成为我区科技创新和科普宣传的重要平台。

民主改革6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斗下,西藏科技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发展,为西藏发展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作出了积极贡献。面对新时代新起点,全区广大科技工作者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肩负起科技强国的历史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勇攀高峰,努力开创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新局面,为实现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2019年9月25日

关闭窗口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 © 2010-2020版权所有
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金珠西路130号  
邮编:850000
[藏ICP备050006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