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索:
 院内新闻 
 农业研究所 
 畜牧研究所 
 蔬菜研究所 
 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研究所 
 草业科学研究所 
 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水产科学研究所 
 农产品开发与食品科学研究所 
 前沿与动态 
  媒体看农科
当前位置: 首 页 > 媒体看农科 > 正文
 
尼玛扎西论文写在大地上的“青稞博士”
 

  1966年,尼玛扎西出生于扎囊县杂玉村。由于土地贫瘠,杂玉村的村民们辛苦劳作一年后仍然不能实现青稞自给。年幼的尼玛扎西心中疑惑:“杂玉村的青稞为什么不能高产?”这最初的疑问指引他走上了青稞科研之路。1982年,尼玛扎西考入西北农业大学农学系;1985年7月参加工作,正式开始了青稞科研生涯。1985年、1992年分别到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加拿大萨斯科春恩大学农学院深造学习。199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获博士学位。

  青稞是西藏的主要粮食作物,占农牧民粮食消耗总量的60%。但由于土壤肥力差,青稞平均亩产只有100公斤左右。尼玛扎西参加工作后,围绕青稞增产忘我地投入科研。他说:“国家的义务教育政策和对西藏大学生的特殊帮扶政策,为我的青稞梦想铺平了道路。党中央对西藏的系列惠民政策,让我从一个普通的藏族农村娃,成长为一名青稞专家。”尼玛扎西在研究中大胆提出青稞加工要突出β-葡聚糖含量品种等想法,带领团队长期在试验田里对成千上万的育种材料进行对比观察、积累素材。尼玛扎西说:“要在西藏这样的高寒缺氧地区研究实用、有用、管用的技术,必须首先学会与当地的农民打交道,了解技术创新需求。解决了农民种养实践中的技术难题,这样的科研成果才有价值,才有长久的生命力。”

  上世纪90年代,由尼玛扎西鉴定筛选的青稞新品种“藏青148”成为青稞高产主栽品种,为提高西藏青稞产量作出了巨大贡献。尼玛扎西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从事农业科研的使命,就是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中。”

  几十年来,尼玛扎西不断调整优化育种目标,主攻青稞茎秆弹性与抗倒伏品种选育,参与和主持选育出20多个青稞新品种。2002年,他在白朗县青稞试验田发现了籽粒、颜色、株高都非常理想的青稞苗。他以这株青稞苗为基础,反复进行各种试验,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培育,最终发展成了一种具有产量高、产草多、抗倒伏、抗蚜虫、籽粒白等优点的青稞新品种,于2013年通过品种审定,命名为“藏青2000”。这一新品种逐步在白朗县、江孜县、乃东县、昌都县、洛隆县等地推广。尼玛扎西的家乡杂玉村也从这一新品种受惠。昔日的缺粮村,如今已是家家粮满仓。目前,该品种平均亩产可达350公斤。尼玛扎西先后被选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万人计划人选和西藏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为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政协第八届、第十届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委员,任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他说:“个人的荣誉、金钱、权力都比不上西藏各族人民的幸福,我要为自己的梦想继续努力,不断选育出被农民拍手叫好的青稞优良品种,带领团队创造新的育种奇迹,造福西藏各族人民。”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基因组学研究的突飞猛进,高原青稞选育工作迎来新的机遇。尼玛扎西和国内科研单位合作,对青稞古老品种“拉萨钩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首次绘制覆盖精度很高的基因图谱。选育优良品种外,作为一名青稞科学家,尼玛扎西还有着更宏大的抱负,他说:“青稞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糖,且富含微量元素硒等,是藏民族对世界的独特贡献,把青稞推广到全世界是我的目标。”就在尼玛扎西准备豪情满怀地大展拳脚时,2020年9月5日17时57分,他在阿里出差途中发生车祸,经抢救无效逝世,终年55岁。

  尼玛扎西离开了我们,但西藏农区广袤的土地上播撒着“藏青2000”的种子,每年秋季农田里金黄的青稞穗便是“青稞博士”尼玛扎西写在大地上的论文,将永远造福西藏百姓

关闭窗口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 © 2010-2020版权所有
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金珠西路130号  
邮编:850000
[藏ICP备05000682号-1]